环保督察破解老大难问题
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奔着问题去,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,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,取得显著成效。
摄影/郭煦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,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。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的变化。
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,是党中央、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自2015年建立实行以来,压实了生态环保“党政同责”“一岗双责”,动真碰硬、攻坚克难,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,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,也成为检验广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担当的试金石。
环保督察守住绿水青山
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,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。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,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。”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,倒逼新旧动能转换,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,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处置,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,越来越多的地方走上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绿草茵茵,月季盛放,江风拂面。在距离长江约1公里、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宝钢原固废堆场,不少宝钢员工拍婚纱照时特地来此取景。
前些年,这里还是钢渣、脱水泥饼等工业固体废物及建筑垃圾的堆场,堆积高度达9米,堆存量约150万吨。2019年7月,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上海期间,现场检查发现堆场区域及周边已受到污染。正视存在的问题,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成立专门工作组,落实责任、立行立改。专家组为整改工程制定了“两步走”方案,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防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,消除污染隐患。
宝钢股份能源环保部固废综合利用技术首席工程师刘剑平介绍,第一步是“截污”,阻断堆场固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。施工队先将6处高风险区域内的固废清挖移走,围着堆场用水泥浇筑了一圈长2197米、深16米的止水帷幕,并配备了长期环境监测井,“好比把固废兜进了脸盆里”。第二步是“清场”,彻底清挖场地内的固废,回收利用。2020年7月,300多名施工人员、70台大型工程机械进场,24小时不间断连续施工。3个月后,近167万吨固废全部清挖转运,再用干净的土壤回填,种上植被。
耗时18个月,投资8.6亿元,昔日的固废堆场变身生态绿地,完成全部环境整治目标要求,各项指标达到工业二类用地标准。
盛夏时节,走进福建宁德福鼎市白琳镇金山工业园区,康达石业有限公司1.1万平方米的厂房内,工人们正忙着切割、打磨石材,却不见粉尘飞扬。白琳镇是“玄武岩之乡”、中国十大石材出口基地之一。从事石材行业20多年的康达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初峰说:“以前由于利润高、门槛低,镇里的大小石材厂最多时达400多家,长期高能耗、高污染地粗放式发展,粉尘满天,污染严重。”